中国中铁与中国外文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从环比看,PPI由上月上涨2.5%转为持平。
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楼齐良、SAP全球副总裁胡安德(Hube Andreas)、中兴通讯总裁徐子阳、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肖松、霍尼韦尔安全与生产力解决方案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吴振哲(John Waldron)、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蒋立分别就智能制造人才打造、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数字化服务、数字经济助力智造远航、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精益制造等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了主旨演讲。本次大会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江苏研究院、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
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引领。12月8日上午,2021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开幕。本届云上博览会还增加了更多的实用功能,如云直播、云招聘、云会议等。开幕式现场一系列重磅成果陆续发布,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国际电工委员会智能制造系统委员会中国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举行首届智能制造创新大赛颁奖仪式,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发布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智能制造公共服务网络,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发布《2021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2021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通过这些功能,展商们能更好地与上下游企业促成合作,用户们也可在足不出户看大会的同时,了解更多行业信息,满足多元需求。
部、省、市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国内外智能制造领域专家学者,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商(协)会和知名企业代表,媒体记者等参加大会。大会同期举行开闭幕式、分论坛、云上博览会、首届智能制造创新大赛等系列活动,汇聚世界智能制造领先企业、权威机构、卓越领袖与知名专家,共同关注和探讨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和热点话题,重点展示全球智能制造领域最具代表性企业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权威发布国内外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的最新发展成果,发掘全球智能制造领域各重要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机遇。实施范围除了延续往年的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即2+26城市)之外,新增了承德、张家口、秦皇岛、临汾、日照、临沂、潍坊、泰安等产钢城市。
钢铁企业应该着眼长远、保持定力、严格自律,力争做到减产不减效,为推动钢铁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广 东珠海粤钢线材生产线检修信息珠海粤钢单高线生产线于11月29日开始停产检修,日均影响产量2500-3000吨,复产时间待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软件产业处处长王威伟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完善开源治理机制和治理规则,推广开源理念,加快建设开源代码托管平台等基础设施。《规划》还提出要在原材料、装备制造等4个工业领域率先实施大数据价值提升行动,在通信、金融等12个行业开展大数据开发利用行动,不断提升产业供给能力和行业赋能效应。
在总体目标方面,选取了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这一定量指标,提出到2025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105,较2020年提高约20。会上同时发布了《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
在产业创新方面,将重点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做强做大创新载体,充分释放软件定义创新活力,加速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构建协同联动、自主可控的产业创新体系。《规划》提出要开展数据价值评估,发展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等数据要素市场运营体系,探索数据交易模式,加快数据汇聚、处理、流动、治理和价值转化,促进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等内容。在分项目标方面,围绕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出定量目标,包括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8%、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45%等。在介绍《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时,谢少锋表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目标是到2025年产业基础实现新提升,基础组件供给取得突破,标准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十四五期间制定125项重点领域国家标准;产业链达到新水平,工业App突破100万个;生态培育获得新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重要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建设23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源社区;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规模以上企业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4万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
11月30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司长谢少锋表示,《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总体目标,即到2025年我国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突破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5%左右,创新力强、附加值高、自主可控的现代化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关键时期,这就对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规划》提出,要落实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大数据通用技术水平,强化自主基础软硬件支撑能力,推动自主开源框架、组件和工具的研发。要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
编制《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目的是推动我国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我国大数据产业的第二个五年规划。《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则提出了2025年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和5个分项目标。
发展数字经济,大数据产业是基础,是主体,是根本在产业创新方面,将重点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做强做大创新载体,充分释放软件定义创新活力,加速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构建协同联动、自主可控的产业创新体系。
《规划》提出要开展数据价值评估,发展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等数据要素市场运营体系,探索数据交易模式,加快数据汇聚、处理、流动、治理和价值转化,促进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等内容。《规划》提出,要落实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大数据通用技术水平,强化自主基础软硬件支撑能力,推动自主开源框架、组件和工具的研发。在分项目标方面,围绕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出定量目标,包括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8%、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45%等。在总体目标方面,选取了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这一定量指标,提出到2025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105,较2020年提高约20。要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软件产业处处长王威伟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完善开源治理机制和治理规则,推广开源理念,加快建设开源代码托管平台等基础设施。
《规划》还提出要在原材料、装备制造等4个工业领域率先实施大数据价值提升行动,在通信、金融等12个行业开展大数据开发利用行动,不断提升产业供给能力和行业赋能效应。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关键时期,这就对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发展数字经济,大数据产业是基础,是主体,是根本。在介绍《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时,谢少锋表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目标是到2025年产业基础实现新提升,基础组件供给取得突破,标准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十四五期间制定125项重点领域国家标准;产业链达到新水平,工业App突破100万个;生态培育获得新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重要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建设23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源社区;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规模以上企业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4万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
《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则提出了2025年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和5个分项目标。会上同时发布了《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
编制《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目的是推动我国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我国大数据产业的第二个五年规划。11月30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司长谢少锋表示,《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总体目标,即到2025年我国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突破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5%左右,创新力强、附加值高、自主可控的现代化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非洲舆论盛赞中非数字经济合作肯尼亚《星报》最近发表的文章总结说,近年来,中国帮助非洲在网络信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文章高度评价中国为帮助非洲发展数字经济作出的贡献,认为中非数字创新伙伴计划将有力推动中非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中国同南非合作建成非洲第一个5G独立商用网络,由中国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塞内加尔国家数据中心正式启用,由阿里公司倡议建立的世界电子贸易平台助力非洲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华为未来种子项目和阿里巴巴非洲商业英雄大赛为培养非洲本土互联网人才作出贡献。撒哈拉以南非洲移动经济数据清楚地表明了数字经济在当地的重要性和价值。
在应对近两年的新冠疫情中,病毒检测、接触追踪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中方提出中非数字创新伙伴计划恰逢其时。
中国企业利用各类资金帮助非洲国家新增和升级通讯骨干网15万公里,网络服务覆盖了近7亿用户终端。文章认为,中非数字创新伙伴计划包括帮助非洲加强数字基建、发展数字经济、开展数字教育、提升数字包容性、共创数字安全、搭建合作平台,非洲国家政府已认识到数字技术在经济领域的中心地位,并不断加大对数字基建的投入,中非数字经济合作大有可为。
中国企业积极通过多双边渠道,与非洲国家分享利用数字技术支持云抗疫、发展云经济的经验。非洲国家发展数字经济的紧迫性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数字经济、互联互通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价值,突显数字经济的重要性。文章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客观上迫使各国重视数字技术发展,数字经济崛起也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重要动力。中非有着深厚的合作历史,中非合作论坛、金砖国家等机制为进一步加深合作提供了平台。
据统计,2019年移动技术和服务业占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GDP的9%,贡献超过1550亿美元。非洲当地舆论认为,数字化转型将对非洲其他关键发展行业如农业、运输和物流以及制造业带来巨大帮助,中国可以为非洲提供各领域进行数字化转型并取得成功的范例。
数字经济合作不断拓展,改善了非洲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增强了非洲的发展能力,给双方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务实合作快速发展,数字经济、航空航天、清洁能源、新基建等新兴领域的合作在不断拓展。
非洲已经从数字化转型中获得巨大收益。尽管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移动产业在疫情期间帮助个人和企业应对了挑战,但该地区仍有近8亿人没有连接到移动互联网,弥合数字化发展鸿沟的任务依然紧迫。